身份認同 identity

是指個人對自己身份的肯定,相信自己與所屬群體的成員有同一性,並在思想感情上與成員有所共鳴,認同該群體的信念、價值觀及行為,從而產生歸屬感,並認同自己是該群體的一份子。

確認身份

建構個人的身份認同,須由確認個人身份開始。身份是指個人在不同群體中的角色,或所具備的資格。一個人的身份可以有不同來源,包括︰

與生俱來的先賦性身份(如種族、性別)

在人生過程中所獲得的獲得性身份(如來自所屬團體、學術或專業資格、法律依據)。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加上受外在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個人會同時處於多個位置,形成了多重身份。

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身份認同大致由種族認同、文化認同、法律認同和地理認同所構成,並可分為家庭、國家、民族、世界等多個層次。個人對所屬群體的身份認同程度愈高,歸屬感亦會愈強。

身份認同對個人相當重要,微觀上,身份認同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不同身份會影響個人的行為,以至影響其於不同階段中作的決定,與個人成長發展關係密切。身份認同更有助個人於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確立自我價值。宏觀上,群體成員對群體有相同的認同感,相似的價值觀,有助提升內部凝聚力,使群體更團結和諧。群體成員會致力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提升生活素質,有利社會整體發展。

香港市民的身份認同

由於個人擁有多重身份,而不同的身份認同,關注點亦有所不同。香港市民擁有本地、國家與世界的多元身份。

香港人

對於香港居民的身份,《基本法》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簡稱香港居民,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清楚指出香港居民(包括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的定義。

生活文化上,「香港人」是指以香港為家、對香港有歸屬感,並認同自己是香港一份子的人;但可能會出現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但在法律上並不是香港居民的情況。

中國人

大部分香港人都是華人,因此大部分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是建立於種族、血緣、語言等可證的、客觀的特色之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中國公民」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士。凡具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本人出生在中國領土(含香港)者,以及其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的具有中國國籍的條件者,都是中國公民。

國民身份認同主要體現於個人對國家的感情和歸屬感。除了與語言、歷史、文化有關外,國家整體發展(包括社會狀況、政府管治、綜合國力、國際事務等)也影響着香港人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例如國家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港人亦引以為榮;每當內地出現災情,香港人也會出錢出力籌款賑災,體現血濃於水的情感。

世界公民

屬於主觀認同,並非法律界定和認可的身份。

全球化下,世界各國的關係變得密切起來,我們意識到自己作為世界的一分子,除了要關心國家的發展,亦應關心世界的未來。世界公民透過通訊科技與全球各地擁有共同信念的人聯合起來,並參與行動,協助應對全球關注的問題,承擔世界公民責任。例如關注全球暖化問題、環保問題等。

上載日期:202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