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史原本为周代官名,秦朝时延袭,并掌管治理京畿地区(即京师)[1],后逐渐掌握地方行政,并软此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名。秦内史地位相当于西汉时的三辅(即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治所咸阳[2]。汉初分置为渭南郡、河上郡、中地郡,至高帝九年(前198年)合为内史。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左、右内史。汉武帝时右内史改置京兆尹,左内史改置左冯翊、右扶风[3][4]。
目录
1 秦朝的内史
1.1 行政区划
1.2 郡守
2 西汉的内史(渭南郡、内史、右内史)
2.1 行政区划
2.2 郡守
3 注释
4 参考文献
秦朝的内史
行政区划
综合近人谭其骧、马非百、后晓荣的考证,秦内史辖县可考者有41县:
咸阳县
频阳县: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置。(《史记·秦本纪》)
重泉县:秦简公时置。(《史记·秦本纪》)
宁秦县: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取魏阴晋,更名宁秦。(《史记·秦本纪》)
下邽县: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以邽戎地置。(《史记·秦本纪》)
高陵县:秦孝公置。(《元和郡县志》卷二)
蓝田县: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置。(《史记·秦本纪》)
杜县: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置。(《史记·秦本纪》)一说后改名杜阳。
芷阳县
云阳县
废丘县
斄县:秦孝公时置。(《元和郡县志》卷二)
美阳县:秦昭王时置。(《元和郡县志》卷二)
临晋县:旧称大荔,为晋邑。秦厉共公六年(前471年)取其地改名。(《元和郡县志》卷二)
怀德县
郿县:秦县。(《元和郡县志》卷二)
戏县
商县
雍县:秦县。(《元和郡县志》卷二)
栎阳县: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置。(《史记·六国年表》)
郑县: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置。(《史记·秦本纪》)
丽邑县: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置。(《史记·秦始皇本纪》)
翟道县
槐里县
旬邑县
合阳县
杜阳县
好畤县
汧县
漆县
上雒县
衙县
夏阳县:初名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更名。(《史记·秦本纪》)
戈阳县
武城县
虢县:秦武公灭西虢置。(《元和郡县志》卷二)
酆县
船司空县
胡县
陈仓县:秦县。(《元和郡县志》卷二)
征县:秦县。(《国语》韦昭注)
王蘧常认为秦内史辖县尚有长安县、麃县、阳陵县、鄠县、盩厔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丹水县、新安县等等。
郡守
内史匽,前309年见在任[5]。
内史肆(?─前238年),因嫪毐之乱被车裂。
蒙恬(前221年─?),因取田齐之功而任职,后改调伐匈奴。
内史腾,秦始皇时在任死。
西汉的内史(渭南郡、内史、右内史)
行政区划
参见: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
郡守
渭南郡
周苛(前206年),迁御史大夫。
周昌,汉初。
杜恬(前203年─?)
内史
董赤(前166年─?)
鼂错(前157年─前155年),迁御史大夫。
宁成(前140年),坐罪下狱。
□印(前140年)
石庆(前139年)
石编(前138年)
郑当时(前137年─前136年),贬为詹事。
□充(前135年─?)
右内史
番系(前130年─?)
□贲(前125年)
汲黯(前124年─前120年),后免。
义纵(前119年─前118年)
王鼂(前117年)
苏纵(前116年─?)
李信成(前113年─?)
王温舒(前107年─前106年)
注释
↑ 《汉书·百官公卿表》。
↑ 据《汉书·地理志》。
↑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11. ISBN 978-988-237-014-2 (中文).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秦汉简史. 中华书局. 2018: 164. ISBN 978-7-101-13205-2 (中文).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见四川出土的《青川木牍》原文。
参考文献
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ISBN:9787532528158
杨善群补,《秦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ISBN:9787532538607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93年4月,ISBN:666671995-6
后晓荣,《秦朝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ISBN:9787509705704
查论编秦朝行政区划
关中地区内史 | 陇西郡 | 上郡 | 北地郡 | 云中郡 | 九原郡 | 新秦中
河南地区三川郡 | 颍川郡 | 砀郡 | 东郡 | 薛郡 | 东海郡(郯郡) | 四川郡(泗川郡、泗水郡) | 淮阳郡(楚郡、陈郡) | 南阳郡 | 临淄郡(齐郡) | 济北郡 | 泰山郡(博阳郡) | 琅邪郡 | 胶东郡(即墨郡) | 胶西郡 | 城阳郡
河北地区河东郡 | 河内郡 | 太原郡 | 上党郡 | 代郡 | 雁门郡 | 邯郸郡(赵郡) | 钜鹿郡 | 恒山郡 | 清河郡 | 河间郡 | 广阳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
淮汉以南汉中郡 | 蜀郡 | 巴郡 | 南郡 | 九江郡 | 庐江郡 | 衡山郡 | 会稽郡 | 长沙郡 | 洞庭郡 | 苍梧郡 | 象郡 | 南海郡 | 桂林郡 | 闽中郡
待考鄣郡 | 巫黔郡(黔中郡) | 州陵郡 | 江胡郡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说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栏。下划线者为前221年秦代的36个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在()中注明曾用名称。
查论编西汉行政区划
都城:京兆长安县
行部郡、王国
司隶校尉部三辅渭南郡→右内史→京兆尹 | (河上郡+中地郡)→左内史→(左冯翊+右扶风)
三河河南郡 | 河东郡 | 河内郡 | 弘农郡
豫州刺史部颍川郡(韩国) | 汝南郡 | 梁国(砀郡、吕国) | 沛郡
兖州刺史部淮阳国(陈郡) | 陈留郡(济川郡、济阳国) | 定陶国(济阴郡) | 山阳郡(昌邑国) | 东郡 | 东平国(济东国、大河郡) | 泰山郡 | 城阳国(剧郡)
青州刺史部齐郡 | 济南郡(博阳郡、吕国、济川国) | 济北国 | 平原郡 | 千乘郡 | 菑川国 | 高密国(胶西国) | 北海郡 | 胶东国 | 东莱郡
徐州刺史部东海郡 | 泗水国 | 楚国(彭城郡) | 鲁国(薛郡) | 琅邪郡 | 江都国 | 东阳郡 | 广陵国 | 临淮郡
冀州刺史部赵国(邯郸郡) | 魏郡 | 广平郡(平干国) | 钜鹿郡 | 信都郡(广川郡) | 河间国 | 清河郡 | 真定国 | 恒山郡→恒山国→常山郡 | 中山国
幽州刺史部广阳国(燕国) | 涿郡 | 勃海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右北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 | 苍海郡
朝鲜乐浪郡 | 玄菟郡 | 真番郡 | 临屯郡
并州刺史部太原郡(韩国) | 代郡 | 上党郡 | 云中郡 | 雁门郡 | 定襄郡
朔方刺史部朔方郡 | 五原郡 | 西河郡 | 上郡 | 北地郡
凉州刺史部陇右陇西郡 | 天水郡 | 安定郡 | 金城郡 | 西海郡
河西酒泉郡 | 张掖郡 | 敦煌郡 | 武威郡
益州刺史部蜀郡 | 巴郡 | 汉中郡 | 广汉郡 | 武都郡 | 犍为郡 | 越巂郡 | 汶山郡 | 沈黎郡 | 牂柯郡 | 益州郡 | 象郡
荆州刺史部南郡(临江国) | 南阳郡 | 衡山郡 | 江夏郡 | 长沙国 | 桂阳郡 | 武陵郡 | 零陵郡
扬州刺史部会稽郡(荆国、吴国) | 丹杨郡(鄣郡或故鄣郡) | 九江郡 | 淮南国 | 庐江郡 | 六安国 | 豫章郡
交趾刺史部南海郡 | 苍梧郡 | 合浦郡 | 郁林郡 | 交阯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其他郡、国太常郡 | 广德国 | 广世国(广川国) | 广宗国
西域西域都护府
注1:本模板列出西汉郡国制下所有见于史籍的郡、王国。带下划线者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个郡、国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括注曾用名称。郡、国同名者,只列出最后使用的名称。
注3:汉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诸国、西域诸国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