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日式快餐为什么不火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无数人讨论。
起因是这个月初,吉野家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一同披露的还有上海吉野家近两年糟糕的经营情况:·2021年营收4521.07万、亏损99.18万、负债1914.68万;·2022年上半年营收863.57万、亏损534.94万、负债上升至2281.56万;·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吉野家资产总计1514.31万,净资产﹣402.34万。作为日本快餐界的头部品牌之一,吉野家曾凭借一碗牛肉饭就座无虚席,跟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们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此前多么风光无两,现在却落个无人问津的下场,不禁让人发问:平价日料店这是要凉凉了吗?01黯然退场的不仅仅是花丸乌冬面三十年前,吉野家带着“招牌牛肉饭”走进了中国,用简单独特的日式风味,打着“便宜、快捷、美味”的口号,让门店遍地开花,数量将近600家。可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当地需求的变化和疫情的影响,缺乏足够价格竞争力的吉野家逐渐失了客心,业绩开始一路下滑。
2020年,为了及时止损,吉野家在中国关闭近50家店。但即使关了一批店,吉野家的营收仍旧没有好转,负债仍在不断上升。除了吉野家,另一个老牌日式快餐味千拉面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早在2015年起,味千拉面营收就出现持续下滑;过去三年的六份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速更是已实现“六连跌”。
门店规模也从2019年的799家,降至2020年的734家。2021年上半年再减少门店27家,至707家。
这放在十年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而一些中小型的日料品牌,更是在疫情等多方面的打击下,陆续经历了关店潮:·日本大众居酒屋连锁品牌“和民”,关闭了全部11家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乌冬面品牌丸龟制面也于2022在内地进行了全面闭店;·上海知名网红餐厅PokeLab日韩料理,就以“0元转让”的方式告别市场;·定位为“新派日料”的Zen Tsuki膳月割烹料理,宣布正式结业......
据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平价日料整体开关店比为0.56,闭店潮呈现集体性特征。
02日式快餐在中国为什么不受欢迎了“性价比太低了;不如中餐选择多;疫情的原因……”这是广大网友给出的答案。
确实因为疫情,尤其是经历了2022年深圳、上海、广州、北京、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接二连三的封控之后,中国的餐饮行业举步维艰。但日式快餐的疲软,早在疫情前就初见端倪。首先,在中国内地,日料的发展显得很不平民化。例如在日本可以称为平价快餐的吉野家,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不算是一份便宜的餐食。就有网友表示,“日料对食材要求太高了,品质也经常不稳定,价格没有优势。”
在同等价位中,消费者们更青睐丰富又营养的自助中式快餐。其次,还有新式的东南亚口味、粤式口味、韩式口味等供消费者们选择,这样一对比下来,日式料理的替代性太多了。另外,日餐不具差异性,无法迎合年轻人的口味。确实,日式料理一直在口味和形式上都没有创新,好像来来回回就只有那几个选择。
比方在同样也是以米饭为主食的中国南方地区,食野家的牛肉盖饭和其他五花八门的盖饭相比,区分度显然不够。
在爱吃面食的一些地区,味千拉面单一的菜单也无法满足大众的口味。“刀削面、炸酱面、龙须面、臊子面、重庆小面、热干面、担担面、云吞面、还有这两年很火的兰州牛肉拉面不香吗?”
最后被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让日餐丢了信用。2011年有多家媒体爆出,味千拉面宣传的纯骨汤熬制的汤底实则是由专用的汤粉、汤料调制而成。用“虚假宣传”来骗取消费者的信用,老牌味千拉面从此跌落神坛。
无独有偶,2021年11月,吉野家被曝出旗下某门店存在食材过期变质、卫生状况堪忧、后厨人员“明知故犯”违反操作规程等问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而且随着国内本土品牌的崛起,中式餐饮标准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日餐的节节败退已成定局。03在日本快餐退潮中国的另一方面中式料理却在东京遍地开花自从新冠疫情以来,不仅仅是海外市场,日本本土也陆续出现大规模“倒闭潮”,首当其冲就是餐饮店…因为空余店铺出现、再加上租赁门槛降低,一些在日本的中国餐饮经营者却看到了商机,开起了各种各样的中华料理店。
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沙县小吃、谭鸭血、四川钵钵鸡、四川水煮鱼、湖南料理、贵州火锅、沸腾小吃城、友谊商店……接连出现在日本街头。
有统计池袋车站周边的中国料理店,在半径150米的范围内竟然有高达60家中式料理店!更不用说,早已在日本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火锅餐饮“海底捞”、“小肥羊”、“蜀一火锅”等等。
这些在中国就广受喜爱的餐饮店,在日本同样深受欢迎。后疫情时代下,餐饮形式在改变,消费能力明显在降级,但消费需求却在不断升级。
中华料理店能在日本市场立足,不仅是靠菜品味道牢牢抓住了顾客的胃,更是靠灵活多变的菜单和高性价比赢得大家的青睐。反观日本餐饮,在中国正逐渐褪去“高端精致”的光环,如果依旧故步自封,不尝试新的突破的话,在本土品牌不断兴起的未来,等待它们的只有会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