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2011年)。

前身

编辑

早在西元前,聖母院今址就可能是宗教用地。根據教堂地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可以回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20] 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在4世紀時這裡修築了一座用來崇敬聖斯德望的大型教堂,位於現在圣母院以西約40公尺(130英尺)處,但也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或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尔德贝特一世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26][27]

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斯德望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莫里斯·德·叙利(英语: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畫,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徵教堂開始興建。不過,關於到底是誰負責埋下聖母院的基石眾說紛紜,除了莫里斯·德·叙利是可能的人選外,也有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三世負責奠基,由於缺乏文獻,聖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築師到底是誰,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建造

编辑

中殿雙支撐拱門和扶壁的橫截面,由歐仁·維奧萊-勒-杜克繪製,它們約在1220年- 1230年間完工。[28]

箭頭顯示拱頂和飛扶壁支撐聖母院的力量 (詳細說明)。

根據編年史家让·德·圣维克托(法语:Jean de Saint-Victor (chroniqueur))在《Memorial Historiarum 》的記錄說,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始於1163年3月24日至4月25日之間,當時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教宗亞歷山大三世在場安放了奠基石。[29][30]根據名字已經丟失的大師的說法,聖母院在莫里斯·德·叙利和奥东·德·叙利(英语:Odon de Sully)主教(與莫里斯無關)的領導下,進行了約四大階段的建設。在2019年火災中掉落的拱頂石的分析表明,聖母院的石質結構是在巴黎西北部的韦克桑開采的,可能是通過渡輪將塞納河帶上西提島。[31]在聖母院的修建計畫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莫里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雖然在中世紀,教堂的修築通常都有當地統治者的介入與支持,但並沒有文件顯示聖母院興建時的法國統治者路易七世有真的主導這項工作。路易七世曾在1180年時捐款給教堂,而在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Tympanum)上屈膝跪著的皇家人像,傳統上被認為是象徵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皇后普羅旺斯的瑪格麗特,這點間接暗示法國皇家可能還是有稍在此計畫中做出貢獻,但卻不能把教堂視為是一座皇家建築。真正作為教堂修築過程中主要財務來源的,其實是一般民眾的捐獻與當地的教會分會,只不過因為缺乏文獻,無法判斷教會是否在教堂建設初期就已定期地提供財務支援。目前只能知道的是在進入13世紀之後,他們開始在管理工地的事物上擔負重任,尤其是在主宮醫院(Hôtel-Dieu,聖母院附設的教堂醫院)的修建部分。

巴黎聖母院興建的第一階段從建造唱詩班座位及其兩個迴廊開始。根據托里尼的罗贝尔(英语:Robert of Torigni)的說法,唱詩班座位於1177年完成,1182年5月19日,樞機主教马西的亨利(英语:Henry of Marcy) 和莫里斯·德·叙利設立了聖壇。由於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宗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32]第二階段從1182年到1190年開始,涉及建造唱詩班後面的中殿的四個部分及其過道到牧師的高度。它在唱詩班座位完成後開始,但在中殿的最後部分完成之前結束。從1190年開始,教堂主立面的基礎就位,並完成了第一道橫梁。1185年,耶路撒冷的希拉剋略元老(英语:Heraclius_of_Jerusalem)從這座尚未完工的大教堂召集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路易九世將基督受難的遺物,包括荆棘王冠、十字架上的釘子和十字架的碎片保存在聖母院,這些遺物是他從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手中重金購買的。一件據信屬於路易九世的內衣(英语:Shirt_of_Saint_Louis),在他去世後作為遺物保存於聖母院中。

而後,聖母院決定在祭壇所在的唱詩班座位增加耳堂,以便為教堂的中心帶來更多的光源。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此時的教堂全長128公尺,光是中艙就有12.5公尺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公尺,穹頂(Vault)則為33公尺寬。1196年,在莫里斯·德·叙利主教去世後,他的繼任者奧東·德·敘利監督橫斷面的完成,逐漸的將哥德式建築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並繼續在教堂中殿進行工作,在奧東·德·敘利於1208年去世前,此時教堂規模已經接近完工,西立面已經基本建成,但直到1240年代中期才完成。在1225年-1250年間,中殿的上層廊道以及西立面的兩座塔樓完工。[33]

聖母院的重大變化發生在13世紀中葉,當時耳堂採用最新的輻射式(英语:Rayonnant)風格進行了改造,這風格特點是令建築能從高哥特式(英语:High Gothic)尋求越來越大的結構尺寸,轉向更多的空間統一,在1240年代後期,让·德·谢勒(英语:Jean de Chelles)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Transept),並在北袖廳增加了一個山牆入口,頂部設立一座壯觀的玫瑰窗。不久之後(從1258年起),皮埃尔·德·蒙特勒伊(英语:Pierre de Montreuil)則是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並在耳堂設計類似的裝飾。這兩個小門都裝飾極為豐富的雕塑。南門以聖史蒂芬和各種當地聖徒的生活場景為特色,北門則在龕楣以基督的嬰儿期和西奧菲勒斯的故事,並在间柱(英语:trumeau)中展示了極具影響力的聖母瑪利亞抱著兒童耶穌雕像。建築師皮埃尔·德·谢勒(英语:Pierre de Chelles)、让·拉维(法语:Jean Ravy)、让·勒布泰耶(法语:Jean le Bouteiller)和師雷蒙·迪唐普勒(法语:Raymond du Temple)隨後接替了謝耶和蒙特勒伊的職位,然後又相互接手建造大教堂。拉維完成了蒙特勒伊的唱詩班屏風,然後建造唱詩班座位15公尺(49英尺)的飛扶壁。拉維的侄子让·勒布泰耶於1344年繼任,並在1363年去世後由他的副手雷蒙·迪唐普勒接替他的職位。

腓力四世於1302年在聖母院展開第一個三级会议。

13世紀的一項重要創新是侧向支撑系统飛扶壁的引入。在扶壁之前,屋頂的所有重量都向外向下壓到牆壁和支撐它們的橋台上。有了飛扶壁,重量由拱頂的肋骨完全在結構之外傳遞到一系列反支撐,這些支撐頂部是石尖,賦予它們更大的重量。扶壁的存在意味著牆壁可以更高更薄,並且可以設立更大的窗戶。根據文獻資料,聖母院除了初估約13世紀的安裝日期之外,第一個扶壁設置的實際日期還沒有任何精確度。藝術史學家安德魯·塔隆在基於對整個結構的詳細激光掃描後,認為扶壁是原始設計的一部分。根據塔隆的說法,掃描表明「建築物的扶壁在800年中從來沒有移動過」而如果稍後增加它們,則能預期會發生一些移動。塔隆因此得出結論,飛扶壁從一開始就存在。第一個扶壁在14世紀被更大更強的扶壁所取代。[34]

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於19世紀繪製的巴黎聖母院平面圖。左側是拱门和中殿,中間是唱詩班座位,右側是後殿和走廊。南部的附屬建築是聖器收藏室。

中殿早期的六座肋拱頂。肋骨的功能能將屋頂重量的推力向下,並向外傳遞到支柱和支撐物上。

巨大的飛扶壁平衡了中殿肋骨拱頂的侧向推力。建築物尖頂的重量有助於將推力安全地保持在支撐內。

聖母院後殿的飛扶壁,約15公尺高。

原本哥德式建築在鐘塔的頂端,還會設計有尖塔在其上,但因為尖塔的工程難度過高,在法蘭西島地區的這麼多座哥德式教堂中,實際上將尖塔完成而且沒有在之後毀壞傾倒的教堂,數量極少。聖母院雖然在剛開始時的確有計畫要興建尖塔,但卻沒有付諸實行,因此從某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縱是過了幾百年,聖母院仍然一直處於未完工的狀態,雖然實際上後人並沒有真的想將這部分原案補建上去的打算。

1698年時,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羅貝爾·德·科特(英语: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

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損害而曾經一度殘破。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

编辑

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巴黎圣母院和教堂在法國的其他財產被沒收並成為公共財產。[35]圣母院於1793年改為理性圣殿(英语:Temple of Reason),重新奉獻給理性崇拜,然後於1794年重新奉獻給至上崇拜。在此期間,圣母院的許多文物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位於西立面的二十八尊聖經國王雕像被誤認為是法國國王的雕像,因而遭到了斬首。[36]後在1977年附近的一次挖掘中,意外發現了二十八尊聖經國王的許多頭顱,並在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展出。取材於羅馬神話的自由女神則取代了聖母瑪利亞的祭壇地位。[37] 大教堂的大鐘倖免於被熔化。除了迴廊入口處的聖母瑪利亞雕像外,立面上的所有其他大型雕像都被摧毀。大教堂內部則被用作儲存食物和其他非宗教用途的倉庫使用。

憑藉1801年的《教務專約》,拿破崙一世將巴黎圣母院恢復為天主教會,並在1802年4月18日才正式確定。拿破崙還任命了巴黎的新主教若望-巴蒂斯特·德·贝卢瓦(英语:Jean-Baptiste de Belloy) 修復聖母院的內部。夏爾·佩西耶(英语:Charles Percier)和皮埃尔-弗朗索瓦-莱昂纳尔·方丹(英语:Pierre-François-Léonard Fontaine)則對聖母院進行準哥特式的改造,以便在聖母院內加冕拿破崙為法國皇帝。在這段期間,建築物的外部被粉刷成白色,內部則是以新古典主義裝飾。[38]

法國大革命期間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理性崇拜」慶典(1793年)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抵達巴黎聖母院東端,準備加冕為法兰西皇帝。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的加冕儀式,描繪於雅克-路易·大卫1807年的畫作《拿破崙加冕》。

19世紀修復

编辑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幾十年間,聖母院逐漸破敗,市府官員甚至一度考慮將其拆除。對聖母院懷有敬意的維克多·雨果,為了挽救這座教堂,於1831年創作了小說《鐘樓怪人》)。該書獲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公眾對聖母院日漸頹圮狀況的關注。[26] 同年,反對正统派的人士洗劫了聖母院的祭衣室。[39] 1844年,路易·菲利普國王下令對聖母院展開修復工程。[26]

當時負責聖母院維護工程的建築師艾蒂安-伊波利特·戈德(英语:Étienne-Hippolyte Godde)被免職,接替他的是因修復鄰近的聖禮拜堂而聲名大噪的让-巴蒂斯特·拉叙斯(英语:Jean-Baptiste_Lassus)(Jean-Baptiste Lassus)與歐仁·維奧萊-勒-杜克。1845年,維奧萊-勒-杜克提出一項總額為3,888,500法郎的修復預算,但最終核定金額為2,650,000法郎,主要用於修復聖母院並興建新的祭衣室。這筆預算在1850年耗盡,修復工程因此暫停,維奧萊-勒-杜克隨後提出追加預算申請。整項修復計畫最終耗資超過1,200萬法郎。在維奧萊-勒-杜克的領導下,一支由雕刻家、玻璃工藝師與其他工匠組成的龐大團隊展開修復工作,主要根據現存的圖紙與版畫進行重建,並在認為符合理想中古風格的前提下增添裝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增項目之一,是重建一座比13世紀原有尖塔更高、更為華麗的新尖塔,以取代早在1786年即被拆除的舊塔。[40]此外,修復過程中還新增了多項裝飾元素,包括一尊聖多瑪的青銅屋頂雕像,其面容被認為與維奧萊-勒-杜克本人相似;以及安置於「怪獸長廊」(Galerie des Chimères)上的各種神話生物雕塑。[41]

祭衣間的建設成本尤其高昂。為了確保穩固地基,工人們不得不開挖深達9公尺的地基。玻璃工藝師則依照藝術史學家安東萬·呂松(Antoine Lusson)與阿道夫·拿破崙·迪德龍(英语:Adolphe Napoléon Didron)的著述,精確仿製13世紀的彩繪玻璃風格。[42]

在1871年3月至5月期間爆發的巴黎公社時期,聖母院及其他教堂均被關閉,巴黎大主教與約兩百名神職人員被扣為人質。5月期間,隨著法軍重新奪回巴黎的流血周)展開,公社成員將聖母院、杜伊勒里宫及其他歷史建築視為破壞目標,並堆積家具準備縱火焚燒聖母院。但公社當局最終制止這一行動,因為他們意識到火災將會波及鄰近、當時收容數百名病患的巴黎主宫医院。[43]

1841年聖母院西立面,顯示出建築在大規模修復前的破敗狀況

拉叙斯與維奧萊-勒-杜克提議的門廊裝飾設計;由雷昂·高歇雷爾(英语:Léon Gaucherel)雕版

1847年,修復初期的南立面,由伊波利特·巴亚尔(英语:Hippolyte Bayard)拍攝

1859年為維奧萊-勒-杜克製作的尖塔與屋頂“森林”木樑模型(巴黎歷史博物館藏)

20世紀

编辑

1930年代的巴黎聖母院立面

在1944年8月巴黎解放期間,大教堂因流彈遭受一些輕微損壞。一些中世紀的彩繪玻璃被破壞,隨後以現代抽象設計的玻璃取代。8月26日,大教堂舉行了一場特別彌撒,慶祝巴黎自納粹德軍手中解放;出席者包括夏爾·戴高樂將軍和菲利普·勒克萊爾將軍。1963年,在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的倡議下,為慶祝大教堂建成800週年,其立面經清洗去除數世紀以來的煙垢與灰塵,恢復了原始的米白色。[44]

1969年1月19日,破壞者將一面北越旗幟掛在尖塔頂端,並破壞通往尖塔的樓梯。這面旗幟隨後由巴黎消防隊中士雷蒙·貝爾在一次法國首度進行的直升機任務中取下。[45][46][47]

夏爾·戴高樂的追思彌撒於1970年11月12日在聖母院舉行。[48]1971年6月26日,菲利普·珀蒂在聖母院兩座鐘樓之間架設的鋼索上表演走鋼索,娛樂現場觀眾。[49]

1980年5月30日聖母頌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大教堂前的廣場上主持彌撒。[50]正如過往的法國元首,法蘭索瓦·密特朗的追思彌撒亦於1996年1月11日在聖母院舉行。[51]

由於巴黎空氣污染加劇,加速了建築裝飾的風化並使石材變色,聖母院的石造外牆在19至20世紀期間逐漸劣化。至1980年代末,數座石像鬼與塔樓已崩塌或鬆動至難以安全維持原位。[52]一項為期十年的整修計畫於1991年展開,翻新了大部分外牆,並嚴格審查新石灰岩塊以確保保留建築原貌。[52][53]屋頂亦安裝了不易察覺的電線系統,用以驅趕鴿子。[54]大教堂的管風琴也配備了電腦控制系統,以操作風管之間的機械連接。[55]大教堂的西立面亦在1999年12月千禧年慶典前完成清潔與修復。[56]

21世紀

编辑

2012年5月的巴黎圣母院中殿。

2013年,巴黎圣母院北塔頂部的四座19世紀鐘,被熔化並重鑄成新的青銅鐘,以慶祝該建築的850週年。旨在重現17世紀大教堂原始鐘聲的聲音。[57][58] 儘管在1990年代進行了翻修,但由於法國天主教會近年來財政困難,巴黎圣母院一直難以得到修繕。法國歷史古蹟的建築師菲利普·维尔纳夫(法语:Philippe Villeneuve)在2017年7月表示,對於現今大教堂狀況,“污染是最大的罪魁禍首”,這促使法國政府在2010年代後期進行一項全面翻修工程。[59][60]整個翻修估計耗資1億歐元,巴黎大主教則計劃通過國家政府和私人捐款籌集資金。[61]]大教堂尖塔的翻新工程於2018年底開始,在2019年4月時,屋頂周圍豎立了腳手架,石頭和青銅雕像已經從場地上移除,為裝修做準備。[62][63]

2012年12月12日,巴黎圣母院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以慶祝大教堂的第一塊基石鋪設85週年。[64]2013年5月21日,歷史學家和白人民族主義者多米尼克·韦内(英语:Dominique Venner) ,將一封信放在教堂的祭壇後開槍自殺,當場死亡。大約1,500 名遊客當場被疏散出大教堂。[65][66]

2016年9月8日,巴黎圣母院爆炸未遂案(英语:Notre-Dame de Paris bombing attempt),警方在圣母院旁发现一辆充满炸药的汽车,警方称,被捕的涉案人员受伊斯兰极端思想洗脑。[67]2017年2月10日,警方在法国蒙彼利埃市逮捕了四名嫌疑人,其中包括一名16岁的少女和20岁的男子,当局称他们具有伊斯兰激进派背景,并指控四人策划前往巴黎并袭击大教堂。[68]同年6月6日,一名男子在大教堂外袭击了一名警察,之后将游客全部锁在了大教堂内;恐怖调查组织得到消息并告诉法新社:袭击者是一名来自伊斯兰国的“哈里发士兵”。[69]

2019年的火災

编辑

主条目:巴黎圣母院大火

2019年4月15日18时50分左右,此時在進行修復工程的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70],該火災摧毀了聖母院的屋頂和尖頂,但教堂的主體結構完好無損。據推測,火災與正在進行的翻修工作有關。发失火点位于教堂阁楼處。[25][71]

大教堂的尖塔於19时50分倒塌,造成約750噸石塊和鉛墜落。後在消防員協助下,圣母院主體結構仍保持完好;外牆、塔樓、牆壁、扶壁和彩色玻璃窗的部分躲過一劫。由弗朗索瓦·蒂埃里(英语:François Thierry)於18世紀建造,擁有8,000多根管道的大風琴也得以保存,但遭受了水災。由於正在進行整修,尖頂上的銅像在火災發生前已被拆除。構成大教堂天花板的石拱頂破損幾個洞,但在其他方面完好無損。

自1905年以來,法國的大教堂(包括巴黎圣母院)一直歸法國政府所有,如果發現火災是由在現場工作的承包商引起的,一些費用可能會通過保險範圍收回。法國保險公司AXA為火災前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的兩家承包公司提供保險。還為大教堂的一些文物和藝術品提供保險。此後,該火灾受到法国和全世界的关注,時任總統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表示,大約有500名消防員幫助撲滅了大火。在大火中約一名消防員重傷,兩名警察受傷。[72]

大火過後的重建

编辑

2019年的聖母院南側(左)和大火後第二天(右),聖母院的尖頂和橡木屋頂完全被燒毀

火災發生後不久,法國總統馬克宏承諾將重建巴黎聖母院,並計劃在五年內完成修復工作。[73][74][75][76]重建期间圣母院的艺术品将暂时转移到卢浮宫保管。[77]他宣布將舉辦一個國際建築競賽,旨在重新設計尖頂和屋頂。然而,競賽公告的匆忙引發了國際媒體的批評,遺產學者和專業人士指責法國政府過於關注快速重建新尖頂,而忽視了將修復視為包括整個建築及其長期使用者的社會過程[78][79]。一項新法律被迅速起草,使巴黎聖母院免於現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法律和程序,而這促使超過1170位遺產專家向馬克宏遞交公開信,呼籲尊重現行法規。[80]這項法律於2019年5月11日通過,並在法國國民議會引發了激烈辯論。反對者指責馬克宏政府利用巴黎聖母院進行政治炒作,而支持者則辯稱需要快速行動和稅收減免以鼓勵慈善捐贈。[81]

馬克宏總統表示他對「當代建築創意」持開放態度。在競賽規則公佈之前,全球建築師紛紛提出建議,包括一個100米高,覆蓋金箔的碳纖維尖頂、一個用彩色玻璃建成的屋頂、一個溫室、一個開放天空的樹木花園、以及一個指向上方的光柱等概念。2019年5月8日,《費加洛報》的民調顯示,55%的法國受訪者希望尖頂與原來的設計一致。[82]法國文化部長弗蘭克·里斯特承諾修復工作「不會草率進行」。2019年7月29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巴黎聖母院的復工作「保留建築物的歷史、藝術和建築價值」。[83]

2019年10月,法國政府宣布重建的第一階段「穩定結構以防止坍塌」將持續到2020年底。2019年12月,巴黎聖母院院長帕特里克·肖韋(Monseigneur Patrick Chauvet)表示,由於剩餘鷹架可能會墜落到三座受損的拱頂上,巴黎圣母院仍有50%的可能性無法被挽救,[84][85]重建工作在2021年初前無法開始。馬克宏總統宣布,希望重建後的巴黎聖母院能在2024年春季完成,以趕上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開幕。

修復工作的第一項任務是清除250至300噸熔化的金屬管,這些金屬管是火災後殘留在頂部的鷹架構件,可能會墜落到拱頂上,造成進一步的結構損壞。此階段於2020年2月開始,並持續到2020年4月。一個84公尺高的大型起重機被安置在教堂旁邊協助移除鷹架。隨後,木質支撐梁被添加到飛拱和其他結構上以穩定建築物。[86]

2020年4月10日,巴黎大主教米歇爾·奧珀蒂(英语:Michel Aupetit)和幾名參與者穿著防護服以防止鉛塵暴露,在教堂內舉行了聖週五的彌撒。音樂由小提琴家雷诺·卡普颂提供,朗讀者是演員菲利普·托雷东(英语:Philippe Torreton)和朱迪特·谢姆拉(英语:Judith Chemla)。[87]謝姆拉也獻上了無伴奏的《聖母經》。[88]

修復工作的第二階段於2020年6月8日開始。兩組工人開始進入屋頂,清除被火災熔化的舊鷹架管道。工人們使用鋸子將四萬件鷹架切割成小塊,總重達兩百噸,這些廢料由一台80公尺高的起重機小心吊出。此階段於2020年11月完成。[89]

2021年2月,開始挑選橡樹以取代火災中被毀壞的尖頂和屋頂木材。計劃從法國的森林中選取多達一千棵成熟的橡樹,每棵直徑為50至90厘米(20至35英寸),高度為8至14米(26至46英尺),並且樹齡數百年。砍伐後的橡樹需要乾燥12至18個月。這些樹木將由新的種植替代。[90]

火災發生兩年後,儘管完成了大量工作,但有新聞報導稱:「教堂頂部仍然有一個洞。他們還在建造教堂尖頂的複製品。」[91]更多的橡樹需要運送到巴黎,在使用前需要進行乾燥,這對完成修復至關重要。用於製作框架的橡木由非破壞檢測儀器Sylvatest(英语:Sylvatest)超音波檢測儀進行測試和挑選。[92]2021年9月18日,負責監督教堂修復的公共機構宣布,安全工作已經完成,教堂現在已經完全加固,重建工作將在幾個月內開始。[93]

2023年12月16日,一台起重机将一只新的铜公鸡吊回巴黎圣母院最高处的尖顶。[94]2024年5月24日,位於大教堂頂部的巨型十字架完成安放。

考古研究

编辑

2022年,在為重建教堂尖頂而搭建鷹架之前,進行的預防性挖掘於2月至4月之間發現了教堂下方的幾座雕像和墓葬[95]。其中一項發現是14世紀的石棺,發現於教堂交叉小堂下方65英尺處,即教堂12世紀長堂的交會點。[96]

2022年4月14日,法國國家預防考古研究所(INRAP)宣布,該棺材已從教堂中取出,科學家使用內視鏡窺視棺材內部,發現了骨架的上半部。[97]另一項重要發現是在教堂地板下發現了一個開口,可能是在1230年左右,當時哥特式教堂首次開始建設;內部有13世紀的聖壇屏的碎片,這些碎片在18世紀初被毀壞。[98][99]

2023年3月,考古學家在教堂的各個部分發現了數千個金屬釘子,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1160年代初期。考古學家得出結論,「巴黎聖母院現在無疑是第一個大規模使用鐵材來綁定石塊作為建築材料的哥德式教堂。」[100][101][102]

法國将军让-路易·若热兰(英语:Jean-Louis Georgelin)表示,修復後的內部顏色可能會讓一些回訪的遊客感到「震驚」。他說:「在污垢下的石材原本的白色非常壯觀。」為去除累積的污垢和煙灰,石材被噴灑了乳膠溶液。然而,藝術觀察組織Artwatch UK的邁克爾·戴利(Michael Daley)對使用乳膠溶液清潔教堂內部提出了批評,提到早前對倫敦圣保罗座堂的清潔。他質疑:「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去呈現一個被人為美化且不符合歷史的白色內部?」法國文化部的讓-米歇爾·吉勒蒙(Jean-Michel Guilemont)回應道:「內部的顏色將恢復到原始狀態,因為小禮拜堂和側廳非常髒。[103]

修復的巴黎聖母院,攝於2020年2月

拆除屋頂碎片和鷹架的巴黎聖母院,攝於2020年2月

巴黎聖母院,2023年1月

巴黎聖母院,2023年9月

重新開放

编辑

主条目:巴黎聖母院重新開放儀式

巴黎聖母院於2024年12月7日至8日重新開放參觀。[104]法國政府在這兩天舉行盛大的重新開幕儀式,並邀請逾千名嘉賓出席,包括眾多國內政要以及各國國家元首。出席的外國政商界名人包括美國第一夫人吉尔·拜登(總統乔·拜登本人沒有出席)、候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德國總統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英國王儲兼威爾斯親王威廉王子、美國億萬富豪伊隆·馬斯克等。[105][106]儀式先由法國總統馬克龍致辭,然後由巴黎主教洛朗·于尔里克(英语:Laurent Ulrich)主持宗教儀式,象徵性地重新啟動翻新後的巨型管風琴,並由他帶領嘉賓祈禱和唱聖詩,最後是一場音樂會,表演者包括中國鋼琴家郎朗、法國女星瑪莉安·歌迪雅、以及曾在查爾斯三世和卡蜜拉王后加冕禮表演的南非歌劇女高音Pretty Yende(英语:Pretty Yende)等。[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