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析二战德国和苏军的军事实力对比结果,仅仅通过直观的硬件实力对比,恐怕是很难得出精准结果的,而且很多解释结果也陷于俗套。在这里我们引入战争机器的概念,试图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去探析这个问题的答案。

何谓战争机器?可以理解为制造、输出战争资源的一系列要素组合,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武器生产和军事构造环节,但是战争机器的概念要更宏观一些,国家战略和军事教育、社会动员也可以包括在其中。

战争机器的开动,需要有一系列因素去引导,德国能够从一个软弱的共和国,摇身变成轴心国的领头羊,靠的就是战争机器的成功运作,其实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1918年至1933年德国实行的是共和宪政政体,但是这一政体不但无法帮助德国脱离困境,反而因为经济危机的到来而让德国进一步陷入发展泥潭。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上台并开始了纳粹的统治。德国的侵略战争开始,实际上就是战争机器正式启动。

而对比当时的苏联,苏联刚刚成立不久,由于走的是不同的发展模式,所以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较大波及,可以说相对的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也因为如此,苏联并不像德国那样急于去发动战争,苏德双方甚至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换言之,德国是主动备战,而苏联是被动应战。

就这一点意义来讲,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动,而苏联则是比较被动地作出回应,因此德国的军事实力强于苏联是毫无疑问的。战争机器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可以让一个国家变得穷兵黩武,在某一个时期成为一个军事上全胜的国家。但是这一切往往会以拼比资源为代价,结果就是必有一死必有一伤。德国后期的失利,也就是体现在资源供应和战略纵深等方面。

类似的情况也见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日本在战争初期低估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因此才发动了珍珠港突袭,但是突袭的结果就是导致美国的态度从保守转为参战,而美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不是日本所能承受的了。双方比拼的过程中,日本虽然占有前期优势,但是美国通过不断蓄力,最终找到了翻盘的机会,并且步步为赢,直到日本彻底战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